踏上主楼门前的青石台阶,一方镶嵌在古朴拱形门洞上方的大理石板跃入眼帘:玉白底,墨黑框,“为中华之崛起”六个苍劲有力的打字令人肃然起敬。落款处写着一行小字:七六届毕业生于八零年七月敬立。 从这一刻起,“为中华之崛起”的先训在满井村里有了实物的依托,成为一种可以时时被仰望、时时被碱性的校园精神,永远镌刻在北科大人的心中。
然而,熟知这所学校的人们都知道,自建校的那一天起,“为中华之崛起”的豪言壮志就已经在钢院生根发芽,渐渐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,铺洒为一种校园文化的积淀。从20世纪50~60年代在一、二、三志愿上都填满了“服从祖国分配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决心,到70~80年代立志担负起“团结起来,振兴中华”的社会责任,再到新世纪积极响应“到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”、“立大志、上大舞台、成大事业”的号召……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不断改变,但北科大人的爱国心报国情却始终如一。
姚志祥,是我校材料学院粉末冶金专业67届学生。1976年,毕业的姚志祥放弃武汉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,来到地处冰天雪地的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。30年来,他先后230多次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唐古拉山和可可西里无人区,只会和参与管线抢修、施工130多次,行程30多万公里,攻克影响高原书友技术和官兵生活的技术难题436个,被部队官兵和青藏线各族群众誉为格拉输油管线的“守护神”、青藏高原的“活地图”、世界屋脊的“舞龙人”。有人称赞他“爬雪山卧寒冰心系祖国西南稳定,战缺氧斗狂风为了西藏繁荣昌盛,干本职学雷锋甘当不锈螺丝钉,为国强兵精志在高原干一生。”
2007年,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,给姚志祥荣记一等功。
“干本职学雷锋甘当不锈螺丝钉,为国强兵精志在高原干一生”,多么朴实而又伟大的精神,铁心向党,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卯在了为了人民服务的第一线,姚志祥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“雷锋精神”。
【校友姚志祥带给了我们这些北科学子哪些财富?】